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13节(2 / 2)


  鄞县的这些村长里正都是下面地方上德高望重能够服众之人,可他们都不抱希望,情况只会更差。

  “要让他们还粮,首先要让他们相信以后不会再有水灾,如果好好耕种,秋收后便能过上正常的日子,以后无需再借。”

  梁山伯注视着堂下这些表情或不以为然、或义愤填膺的村长里正,“你们就按我的意思去说,就说官府保证今年甬江不会再泛滥,现在好生耕种,还有希望。”

  “这……这怎么可能?”

  几个村长面面相觑,显然觉得梁山伯说的都是荒诞之言。

  困龙堤不除,除非今年大旱,否则肯定会泛滥。

  就算这梁山伯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,那也管不到人间的风雨之事啊!

  “几位老丈且回去和那些愿意耕种的后生们好好宣讲,如果他们愿意好好种地的,就记好名册,将名单送到官府来,我县衙中可以先用官仓替他们偿还这笔欠账,再和我鄞县县衙重新订立借据。”

  梁山伯缓缓说出了自己的用意,“都是借,借富户的,和借官府的,由他们自己选择。”

  “这,这不是一样吗?”

  悬慈村的村长茫然地说:“既然如今已经是官府作保,和借官府的有什么区别?”

  “自然有很大的区别。”梁山伯耐心地说:“欠官府的粮食,县中兵丁衙役便有权按时间去催讨,如果没法还债,就要用人力冲抵徭役偿还;借富户大族的粮食,要是还不了的,该如何冲抵,就是由富户大族说了算,因为是官府作保,还要出人协助履约。”

  他这一番话,有几个听明白了,态度顿时一变,肃容在一旁盘算什么。

  有的还没有听明白,怎么听都觉得是一样的,表情迷迷糊糊,但还是硬生生记下了。

  那姜山村的村长就属于脑子不明白的,听完了梁山伯的话居然觉得还是欠士族大户的粮食好。

  “我们村怕是没人愿意换欠条啦!那些士族老爷们都是好人,一直不要我们的利息和粮种,逢灾年还施粥赠粮,欠他们粮食我们也放心!”

  那村长一口否决了。

  “我已经命人誊抄了各村、各乡钱粮的数量和利息数,诸位村长回去时都领上各自村中的那本,回去商议后再决定如何做。”

  梁山伯也不勉强,只说出自己的计划。

  “至于更换欠条……”

  “梁县令,衙门外有一老农领着几十个汉子叩门,说是要销掉欠条!”

  门外守卫的皂班匆匆入内,向着梁山伯禀告道。

  “来人说是姜山村的乡民!”

  第242章 局中之局

  来的是姜山村六十七岁的老农姜老汉。

  在这个人均寿命不足三十岁的时代, 六十七岁的姜老汉已经是曾祖父级别的人物,在姜山村,村长也许最为权威, 可没人敢忤逆这位一生辛勤劳作, 带大了七个儿子的老人。

  姜老汉是姜山村里出了名的老倔头,他说自己平生从不欠人的东西, 便没有借任何粮食, 至于家中子女实在熬不下去去借的, 他也没有办法,他只能管的住自己。

  所以人人都知道,姜山村里唯一没有欠条的,就是这姜老头。

  当听说姜老头来销欠条时, 之前一直口口声声说“老爷们都是好人”的姜山村村长感觉自己像是被人当众打了脸, 瞪着眼睛直直看着梁山伯出去迎接姜老汉和他的子侄、孙辈们。

  等到姜老汉和他的家人在梁山伯这里办妥了手续、当众销掉了张家的欠条,改为和官府签订新的借据后,姜山村的村长终于忍不住了。

  “老姜头,你这又是何必呢?”

  他急得直跺脚, “今年甬江要是再泛滥,你可就再也借不到粮了!你这么一大家子人,冬天总不能饿死在家里吧?”

  老汉带来的汉子虽多,但其实都是自家人,他家男丁多,浩浩荡荡都跟了来,看起来声势浩大, 其实也就销了五六张欠条而已。

  当然,这也跟他家老头子倔强,死命撑着不肯欠粮有关。

  “我种田种了一辈子,靠天收,靠地收,靠自己的手收,没听说过靠借能收到粮的!”

  姜山村的村民大多存在这亲戚关系,这老汉训起村长像是训着自家小辈一样。

  “我看你是想让孩子们都坏了胚子,去当游手好闲的种!”

  “欠官府的,和欠大户的,有什么区别,不都是欠?”

  姜山村的村长吼得脖子都红了。

  “欠官府的,我至少还知道怎么还,哪怕服徭役,官府还管着你吃饭、喝水,总有干完活儿的一天!我们有手有脚,还不上粮还力气也是一样,有手有脚还能饿死?欠大户的,你知道他们要你拿什么还?!”

  老汉将胸口拍得砰砰响。

  “老汉我活了一辈子,看多了这些‘好心人’!到最后,就算你有粮还,都让你用命还!”

  姜老汉一声吼,满室静默。

  能当上村长、里正的,不是能力强能服众,就是德行高或是年长于众人。这姜倔头喊出来的话其实都是些简单的道理,他们不是想不到,只不过是闭着眼睛不愿意相信罢了。

  这就是这些士族最可怕的地方,让一个明明能站着活的人,却一点点让人跪了下去。

  一旦跪了下去,发现跪着活更容易,就根本不想站起来了。

  见姜老汉吼得上气接不了下气,他的儿子和孙子们都担心的围在这位老人的身边,揉后心的揉后心,替他顺气的顺气。

  其中一个年轻点的,也不知是孙子还是曾孙子的替姜老汉开了口。

  “是我们没出息,这么多子孙,就没出一个能得力的,全在地里刨食,让阿公这把年纪还要自己种地,享不得清闲。”